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
被人欺負了怎么辦?有些人可能會選擇抵抗反擊,有些人可能會去找人撐腰,也有些人可能會轉(zhuǎn)頭就跑……但是,如果欺負你的人就是你自己時,那該怎么辦呢?當我們自己欺負自己時會發(fā)生什么?
什么叫自我欺負?
欺負,是一方對另一方展示自己的惡意。無論是拳打腳踢的身體攻擊,還是惡語相加的言語攻擊,亦或是忽視、排斥、散布謠言的關系攻擊,都會給被欺負者造成巨大的傷害。然而,自我欺負也許比被他人欺負更有害,因為在面對外界惡霸時,我們擁有反抗的權(quán)利,但是,在面對內(nèi)心惡霸時,我們往往只能束手被欺。
自我欺負是指破壞自己的一種行為。你不配、你不對、你不好、你做得不夠,這是內(nèi)心惡霸的口頭禪,那一句句無聲卻刺耳的辱罵,就像一記記無形但兇狠的耳光扇在你的身上和心里,這是內(nèi)心惡霸的慣用手段。不斷地貶低自己、說自己的壞話,最小化他人的弱點、卻放大自己的弱點,無論完成了多少事情,仍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、還不配......從本質(zhì)上講,這是一種自我攻擊,因為你實際上是在傷害自己。
然而,我們很難躲避這種傷害,因為藏在我們內(nèi)心的惡霸具有天然的優(yōu)勢。它不像外界惡霸那樣明目張膽,傷害的理由也更加冠冕堂皇:他人霸凌會以“伙伴之間的玩鬧”偽裝,自我霸凌則用“自我督促”掩飾。內(nèi)心惡霸潛伏在我們的思想深處,會悄無聲息地破壞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,讓你看不見問題,也看不見真相,就算委屈也無處哭訴,“沉默是金”成為唯一信條。
自我欺負
是從小習得的錯誤關聯(lián)
調(diào)查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人在遇到霸凌時,不會責怪霸凌者,反而更多地會責怪自己不夠好、不勇敢、太軟弱,甚至會認為自己是問題的根源,秉持著“受害者有罪”的錯誤信念,用更嚴苛、專制、挑剔的方式對自己進行“二次傷害”。
挫折-攻擊理論指出,當我們受到挫折或他人攻擊時,會傾向于抑制直接的報復,尤其是在面對權(quán)力不對等、可能面臨更嚴峻后果或他人指責的情況下。此時,我們會把自己的敵意轉(zhuǎn)移到相對“安全”的對象上。
最經(jīng)典的例子,莫過于網(wǎng)上流傳的一個段子:一位丈夫在工作上受了氣,積壓了滿腔怒火,回到家后,對著妻子亂發(fā)脾氣;妻子出于家庭和睦的考慮,默默承受了這份委屈和不滿,但是在輔導孩子作業(yè)時,卻因為一個錯字而大發(fā)雷霆;孩子作為全家最弱小的那個,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,不解又憤怒的情緒無處可發(fā),只能欺負自己。因為,還有什么對象比“自我”更安全的呢?
外界欺負你或許還會因為懼怕譴責或懲罰而威脅你:“說出去你就死定了!”自我欺負時,我們的內(nèi)心惡霸往往無所顧忌:“說出去也沒人會相信!”當我們受到欺負,若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釋放這些負面情緒,就只能把矛頭指向自己。
“自我欺負”最核心的情感體驗是“無助”,而“無助”往往也是導致“自我欺負”的根源所在。
“會哭的孩子有奶吃”這是剛出生的孩子就懂的道理,是刻在基因里的一種內(nèi)在運作模式。著名的依戀理論研究者約翰·鮑爾比(John Bowlby)提出,內(nèi)在運作模式關乎一個孩子對自己是誰以及如何調(diào)適自己以融入周圍社會環(huán)境等問題的內(nèi)化理解。
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新生兒而言,“哭”是他們獲得關注的重要手段,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手段。如果“哭”能獲得回應,能吃飽,能穿暖,還能被安撫,那么,他們就會把“哭”與“食物”和“溫暖”關聯(lián),也會把“世界”與“安全”和“友善”關聯(lián)。慢慢地,隨著年齡、經(jīng)驗和能力的增長,“哭”會擴展到“表達”“交流”“互動”等。相反,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,他們的內(nèi)在運作模式也會持續(xù)運作,只是關聯(lián)的邏輯變成:“哭”沒有用,哭得再大聲,也得不到想要的回應和需求的滿足。漸漸地,也就放棄了“哭”“表達”“交流”和“互動”這些“無效”方式。
同理,習慣自我欺負的人往往建立了一套錯誤關聯(lián):當我一做“這個”,“那個”就會立即出現(xiàn),而且每次都這樣,于是,我就形成了“這樣做”的習慣。例如一些電視劇經(jīng)常演繹的情節(jié),當父母發(fā)生爭執(zhí),一些媽媽/爸爸會對孩子說:“都怪你,要不是生了你,我就不用受這個氣!”于是,孩子會認識到一個“事實”,爸媽吵架是因為“我不好”,媽媽/爸爸受氣是因為“我的存在”。
久而久之,孩子學會了“把矛頭指向自己”是應對世界的一種“恰當”方式,而且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。隨著社交范圍的拓展,這種模式逐漸泛化,不管他人是無理取鬧還是故意傷害,都是我的問題,“我”成為了傷害起自己最理直氣壯的那一個。
如果出現(xiàn)以下行為
意味著你很可能在欺負自己
當我們工作太累,想放松一下的時候,內(nèi)心的惡霸就會跳出來,指責你不夠努力;當我們實現(xiàn)目標,想買個蛋糕犒勞自己的時候,內(nèi)心的惡霸就會顯現(xiàn),質(zhì)問你哪來的資格松懈。
內(nèi)心那個刻薄的聲音,會不斷地逼迫、施壓、評判和否定自己,讓自己感到痛苦,仿佛無論怎么努力,都無法滿足那個永遠苛責的內(nèi)在標準。令人難過的是,我們常常把這個聲音當成“自我督促”,誤以為這是推動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。然而,真相是,這種“自我鞭策”,可能是我們內(nèi)心惡霸披的羊皮。
1.給自己貼標簽,就相當于被人瞎起綽號
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走捷徑,這就是我們喜歡標簽的原因。我是“i”人,你是“e”,我們就能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群體,節(jié)省了很多前期試探的精力。但是,貼標簽往往建立在“全或無”的底層邏輯之上:我是“i”人,所以估摸和“e”人很難相談甚歡,我很“軟弱”,所以沒勇氣反抗。
霸凌者的慣常手段之一,就是給人起綽號,將人分門別類,掩蓋一個人的所有特質(zhì),用一個缺陷、一個標簽或者一個貶低的詞語來定義對方,以此削弱其個人價值,用去個性化達到嘲笑或羞辱的目的。
當我們自己給自己貼上“我是個笨蛋”“我很失敗”“我不夠好”“我一定會搞砸”等負面標簽時,其實就是在欺負自己。我們把自己困在了標簽的牢籠里,開始根據(jù)標簽來定義自己、解釋自己和指導自己,同時也是在羞辱自己。
2.覺得自己不配,就相當于被人搶零花錢
當自己欺負自己時,我們內(nèi)心的惡霸常常會這樣脅迫我們:“就你這滿身肥肉,還吃什么午餐!你不配吃蛋糕,一口都不行,要不有你好看的!”或者“同事喜歡你就讓出來吧,矯情個什么勁?還值得生這么大的氣?”這些內(nèi)心的聲音,像是一把無形的刀,割裂了我們的自尊與自信,讓我們在自我懷疑與否定中掙扎。
3.經(jīng)常嚇唬自己,就相當于被人當面恐嚇
“如果不能及時完成,我就死定了”“如果我搞砸了,我就完蛋了”“如果我不順從,就沒人會喜歡我”……你是否也時常對自己施加這樣的恐嚇?
當腦海中回蕩著這樣的聲音時,我們仿佛被一位隱身的惡霸緊緊纏繞,它不斷在耳邊低語,引發(fā)我們的焦慮、不安與恐懼,逐漸消磨我們的勇氣,使我們變得膽小、脆弱且消極。
注意 2 點
停止欺負自己
內(nèi)心的惡霸和外界的惡霸欺負人的手段是相似的,只是內(nèi)心的惡霸更肆無忌憚,更無法無天,因為沒有人會指責,也沒有人能管教,內(nèi)心的惡霸不會良心不安,也不會有一絲猶豫。它利用我們對失敗的恐懼、對不被接納的擔憂,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,作為它的武器,不斷地向我們發(fā)起攻擊。
我們的經(jīng)歷造就了我們現(xiàn)在的模樣,內(nèi)心的惡霸也往往是我們過去所受傷害、挫折和負面經(jīng)歷的產(chǎn)物。但是,就像反抗霸凌者,反對霸凌行為一樣,我們也有能力站起來,對抗內(nèi)心的惡霸,拒絕讓它繼續(xù)影響我們的生活。
1
讓內(nèi)心的羞辱者閉嘴
健康的自我反思,會讓人們專注于修正當前任務中的錯誤,思考未來的行動如何做得更好。相反,不健康的自我反思則像是一個內(nèi)心的羞辱者,不斷用“你不夠好”的恐懼籠罩著我們,通過無情的自我攻擊來偽裝成一種“鞭策”。
前者是自我批評,專注于具體行為,旨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促進個人成長;后者是自我羞辱,專注于人身攻擊,常常表現(xiàn)為“貼標簽”,如“我是個 loser”“我一無是處”等。因此,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思緒開始滑向這些自我羞辱,不自主地給自己貼上負面標簽時,請立即停下來,深呼吸,然后做自己的“嘴替”,讓內(nèi)心的羞辱者閉嘴。
2
站起來做自己的英雄
自我欺負,實質(zhì)上是自我與自我之間建立的一種創(chuàng)傷性聯(lián)結(jié),亦是一種自我毒害的關系模式。對于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過創(chuàng)傷的人來說,創(chuàng)傷型聯(lián)結(jié)似乎成了一種雖痛卻熟的生存方式,難以割舍;而對習慣于承受他人霸凌的個體,他們往往在內(nèi)心深處默認了無助與受害的身份,進而將這份霸凌內(nèi)化,轉(zhuǎn)向自我。在自我欺負的中,個體既是作惡者,對自己施加傷害;又是受害者,承受著內(nèi)心的痛苦和煎熬;同時也是旁觀者,冷眼旁觀著自己的困境卻無力改變。
在霸凌中,作惡者、受害者和旁觀者構(gòu)建起一個奇怪的對立共生關系,這種關系如同一張無形的網(wǎng),緊緊纏繞著每一個人。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(huán),關鍵在于培養(yǎng)同理心——一種深刻理解并共鳴他人苦楚的能力。
唯有通過同理心,我們才能穿透霸凌行為的表象,觸及背后復雜的情感與動機,從而找到破解之道。同理心不僅拓寬了我們的包容與理解,更喚醒了內(nèi)心的善良與正義,驅(qū)使我們挺身而出,無論是對外界的霸凌還是內(nèi)心的自我欺負,都勇于說“不”。
因此,讓我們嘗試以對待摯友的溫情來關懷自己,輕聲詢問:“此刻,我最需要的是什么?”用那份給予朋友的關愛與耐心,給予自我足夠的共情與關心。科學研究證實,自我關懷遠非簡單的自我安慰,它能夠有效抑制內(nèi)心的自責與批判,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更加堅韌,以更深沉的方式珍視自我。面對自我欺負,我們應當如朋友般,勇敢地站起來,為自己挺身而出,做自己的英雄。
結(jié)語
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對自己的攻擊,想抵擋住外界的攻擊就更顯艱難。自我欺負,如同一場無休止的內(nèi)心戰(zhàn)爭,消耗著我們的能量,削弱了我們的抵抗力。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,我們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,每一次自我批判、自我羞辱,都是對內(nèi)心的一次重擊,讓我們在面對外界挑戰(zhàn)時更加脆弱不堪。
因此,要抵擋住外界的攻擊,首先必須從停止自我欺負開始。我們需要學會傾聽內(nèi)心的聲音,理解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用溫柔與關愛替代苛責與批判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強大起來,以更加堅韌的姿態(tài)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(zhàn)。
參考文獻
[1]戴維·邁爾斯.社會心理學(第11版).北京: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.2016.
[2]格雷厄姆·拉姆斯登.欺負別的孩子時,他們在想什么:從發(fā)展心理學看校園欺凌.北京:北京日報出版社.2022.
[3]塞西爾·阿利克斯.沉默的十三歲:第一視角下的“校園霸凌”.微信讀書出品.2024.
[4]How to Stop Bullying Yourself: Get Rid of Labels | Psychology Today
[5]Your Own Worst Enemy: Self-Bullying - 360 Psyche
[6]Why No One Deserves Your Compassion More Than You Do | Psychology Today
策劃制作
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
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
策劃丨鐘艷平
責編丨鐘艷平
審校丨徐來 林林
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!
我們將定期推出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